走近清明,感受传统PPT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...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。清明节的起源与传说清明节的起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据传始于古代传说时代,据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记载,在两千多年前,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,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,禁烟火、吃冷食,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并。此外,清明节还有一些有趣的传说和习俗。比如,有一种说法是清明节起源于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,流亡途中,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,又累又饿,再也无力站起来。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,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,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,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,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,流下了眼泪。十九年后,重耳作了国君,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。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,劝他面君讨赏,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。他打好行装,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。晋文公听说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,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绵山山高路险,树木茂密,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,有人献计,从三面火烧绵山,逼出介子推。 大火烧遍绵山,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,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。晋文公见状,恸哭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,上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,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。便赐老柳树为”清明柳“,并晓谕天下,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非常丰富,包括扫墓祭祖、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这些习俗既有祭祖的肃穆,也有踏青游玩的欢乐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。1. 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,是表达敬仰和怀念之情的重要方式。扫墓时,人们会携带供品、纸钱等到墓地,将供品摆放在亲人墓前,焚烧纸钱,为坟墓培上新土,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,然后叩头行礼祭拜。这种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先、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。2. 踏青踏青是清明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,也是春天郊游的一种活动。人们会到公园、山野、湖畔等地踏青游玩,欣赏春天的美景,享受春天的气息。踏青不仅可以放松身心,还可以增强身体素质,促进健康。3. 荡秋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。秋千,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。它的历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为了避忌讳,改为秋千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拴上彩带做成。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,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。4. 蹴鞠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。相传是黄帝发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。打马球,也是端午之戏之一。马球,是骑在马上,持棍打球,古称击鞠。三国曹植《名都篇》中有“连翩击鞠壤”之句。唐代长安,有宽大的球场,玄宗、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。章怀太子墓中《马球图》,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:画上,二十多匹骏马飞驰,马尾扎结起来,打球者头戴幞巾,足登长靴,手持球杖逐球相击。《析津志》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,于端午、重九击球。《金史·礼志》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。宋代有“打球乐”舞队。至明代,马球仍流行。《续文献通考·乐考》记载明成祖曾数次观看马球赛。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:“玉勒千金马,雕文七宝球。鞚飞惊电掣,伏奋觉星流。炎页过成三捷,欢传第一筹。庆云随逸足,缭绕殿东头。”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。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,直至清中叶之后,马球才消失了。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,并制定了简单的规则。1982年,新疆等地也兴起了马球运动。5. 插柳清明节,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。专家介绍说,清明插柳习俗,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。据说,插柳的风俗,是为了纪念“教民稼穑”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。有的地方,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,以预报天气,古谚有“柳条青,雨蒙蒙;柳条干,晴了天”的说法。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,俗话说: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柳条插土就活,插到哪里,活到哪里,年年插柳,处处成阴。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:原来中国人以清明、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,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。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,而插柳戴柳。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。受佛教的影响,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,而称之为“鬼怖木”,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。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里说:“取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。”清明既是鬼节,值此柳条发芽时节,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。汉人有“折柳赠别”的风俗:灞桥在长安东,跨水作桥,汉人送客至此桥,折柳赠别。李白有词云:“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”古代长安灞桥又是送别之地,或指这个地方的杨柳为送别的代名词。西安灞桥今尚有“伤别桥”的地名。清明节的现代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,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。首先,清明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通过扫墓祭祖、踏青等习俗活动,人们可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,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。其次,清明节也是促进家庭和睦、社会和谐的重要时机。在这个节日里,家人们会聚在一起,共同祭祖扫墓,表达敬仰和怀念之情,增进家庭感情。同时,通过踏青等户外活动,人们也可以放松心情、缓解压力,促进身心健康。此外,清明节还具有环保意义。在这个节日里,人们会扫墓祭祖、插柳等,这些活动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。通过参与这些活动,人们可以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,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。总之,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习俗,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。通过参与清明节的相关活动,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