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京戏PPT
京剧,又称平剧、京戏等,中国国粹之一,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,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,遍及全国各地。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、四...
京剧,又称平剧、京戏等,中国国粹之一,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,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,遍及全国各地。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起,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、四喜、春台、和春,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,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,同时接受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剧目、曲调和表演方法,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,通过不断的交流、融合,最终形成京剧。京剧在文学、表演、音乐、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。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,以二簧、西皮为主要声腔。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,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,武场以鼓板为主。京剧的角色分为生、旦、净、丑、杂、武、流等行当,后来更为生、旦、净、丑四大行当。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,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京剧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技巧,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。历史发展起源京剧的前身是徽剧。清代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为给乾隆帝祝寿,从扬州征调了以汪延讷、汪士慎为首的三庆班入京,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。此后又有四喜、启秀、霓翠、春台、和春等多班徽剧戏班进京。当时,这些徽班主要以演唱二簧调为主,兼唱昆曲、吹腔、四平调、梆子腔等,是一个诸腔并奏的戏班。形成道光二十年(1840年)以后,湖广填四川,汉调艺人入京,同时带来了汉调(楚调、汉剧)剧目、表演和吹打乐等。徽、汉两班合作,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(1840年)以后的事,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,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基本形成。京剧的第一部剧本大约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,即三庆班艺人魏长生编写的三十出戏。成熟同治、光绪年间,京剧艺术得到迅速的发展。京剧界出现了“同光十三绝”。京剧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逐渐确立。辛亥革命后,京剧艺术进一步得到发展,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和剧目。同时,京剧也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,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。发展与改革京剧在进入20世纪以后,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发展。其中包括对唱腔、表演、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。同时,京剧也开始吸收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色,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。在现代社会,京剧仍然是中国戏曲界的重要代表之一。它不仅在舞台上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表演,还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和推广京剧艺术,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艺术特色综合性京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,它集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美术、武术、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。在京剧表演中,演员需要综合运用唱、念、做、打等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、展现故事情节。虚拟性京剧表演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特点。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虚拟化的表演方式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,如以手代鞭、以鞭代马等。这种虚拟化的表演方式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,也增加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和理解力。程式化京剧表演还具有程式化特点。演员在表演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表演程序和规定,如角色的上下场、唱腔的板式、动作的规范性等。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使得京剧表演更加规范化、标准化,也便于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和欣赏。象征性京剧表演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特点。演员通过特定的服饰、道具、动作等来象征性地表现人物的身份、性格、情感等。这种象征性的表演方式不仅增加了京剧的艺术魅力,也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剧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。技艺性京剧表演对演员的技艺要求非常高。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唱、念、做、打等基本功,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表演经验和艺术修养。在京剧表演中,演员需要通过精湛的表演技艺来展现人物的性格、情感和内心世界,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剧情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。行当角色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,早期分为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、武行、流行(龙套)七行,以后归为生、旦、净、丑四大行,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。“生”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,又分老生(须生)、小生、武生、娃娃生。“旦”是女性角色的统称,内部又分为正旦、花旦、闺门旦、武旦、老旦、彩旦(揺旦)刀马旦。“净”,俗称花脸,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,有正净(大花脸)、副净(二花脸)、武净(武花脸)之分。“丑”,又称小花脸,三花脸,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,有男性也有女性。男性多在鼻眼间勾画豆腐块状脸谱,故又称“小花脸”。有文丑(分方巾丑、袍带丑、老丑、荣衣丑,并兼演彩旦、婆子)、武丑(又称开口跳)等区分。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,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各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。音乐与唱腔京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,主要唱腔有二簧、西皮两个系统,所以京剧也称“皮黄”。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、四平调、高拔子和吹腔。京剧的传统乐曲分弦乐曲和打击乐曲两部分。弦乐曲牌以[夜深沉]最为著名。打击乐曲牌,又称“点子”,共有七百多个。常用的有一百多个,其中[水底鱼]、[得胜令]、[柳青娘]、[海青拿天鹅]、[四击头]、[紧急风]、[马腿儿]等最为常用。京剧的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两大类,打击乐器有板、单皮鼓、大锣、铙、钹等,称为“武场”;管弦乐器有京胡、京二胡、月琴、三弦,称为“文场”。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“西皮”和“二黄”两大声腔组成,即所谓“皮黄腔”。 “西皮”唱腔的旋律色调明亮、华丽、尖锐,“二黄”唱腔的旋律色调暗淡、凝重、平静。“西皮”流水畅快活泼,“二黄”慢板舒展、深沉。此外,京剧的唱腔还兼收并蓄,吸取了昆曲、秦腔的部分剧目、曲调和表演方法,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,经过不断的交流、融合,最终形成京剧的唱腔体系。表演与技巧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:唱、念、做、打,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。唱指歌唱,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,二者相辅相成,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“歌”,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,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,二者相互结合,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“舞”。京剧表演还讲究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的有机结合,通过演员的手势、眼神、身段、步法以及念白、唱腔等多种艺术手段,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美的享受。同时,京剧表演还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,要求演员在表演中能够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,使观众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剧情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。京剧的影响京剧是中国的国粹,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。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通过京剧的表演和传承,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。此外,京剧的影响还扩展到了世界各地。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吸引了众多国际观众,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。京剧的海外传播不仅增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,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总之,京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,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通过欣赏和学习京剧,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。同时,京剧的海外传播也为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。